齿轮论坛 www.gearbbs.net

 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mrmrw
收起左侧

关于渐开线塑料齿轮设计制造方法的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很多高手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此我只能说一定要针对自己产品特点和要求来具体分析问题,不可照搬.灵活运用才行.
发表于 2008-12-4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请问一下各位大虾,斜齿轮参数计算好了以后再进行金属蜗杆的参数计算,即以斜齿轮的己知条件来确定蜗杆的未知条件;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们之间的搭配是否有专用的设计软件,能否指导一下,谢谢各位;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h40203 于 2008-12-4 22:07 发表
我想请问一下各位大虾,斜齿轮参数计算好了以后再进行金属蜗杆的参数计算,即以斜齿轮的己知条件来确定蜗杆的未知条件;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们之间的搭配是否有专用的设计软件,能否指导一下,谢谢各位;

*********************************
渐开线斜齿轮与渐开线蜗杆(近似的可以采用ZA或者是ZN蜗杆代替)是交错轴螺旋齿轮啮合的一种情况。只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就可以实现正确的啮合
1 法向模数相等
2 法向压力角相等
3旋向一致
前两个条件主要是满足法面基节相等,这是交错轴螺旋齿轮实现正确啮合的前提,根据简化计算难度而 要求mn和an相等。至于旋向是从交错轴角推出来的。可以参考一下交错轴螺旋齿轮啮合传动的计算。
还有一点:基本齿廓一定要相同或者是相啮合的,否则将不能实现正确的啮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高精塑齿模具设计的新思考
塑齿尤其是直齿的模具型腔多采用线割加工而成,一般情况下,线割即可满足塑齿模具型腔的要求。但是,从实际的操作看,要实现高精塑齿,其模具型腔必须是采用电极放电加工,而且电极必须在高精滚齿机上采用AAA级刀具制作。
另外,限于塑齿模具型腔收缩问题的控制难度,可以采用无收缩型腔设计方法,具体是:模具型腔是通理论齿形一致的,没有放缩。为实现齿形的不收缩,可以在齿轮上加“冒口钉”,在模具脱模前,采用外力将“冒口钉”强行压入塑齿一补偿收缩。这样就避免了塑齿的收缩。这种方法对于模具和注塑机是一种新型的设计,目前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制造出JGMA0~1级的塑料齿轮。这种新型的模具设计在日本进口的塑齿上见到的,觉得是一种新型工艺。有助于解决模具型腔的放缩难题。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2-23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我跟楼主的技术差距比我们的年领都还要大几个几何级,
像这样能在网络上一起谈讨的技术专家真的不多了,
:sleepy:看君一几贴,胜读十年,
发表于 2008-12-25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的年轻有为啊,佩服佩服,有机会向你请教.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rmrw 于 2009-4-13 08:57 编辑

关于塑齿模具型腔齿形的深入思考:
一、直齿轮
   直齿轮的模具型腔一般多采用线割加工,其步骤是:
     第一步,绘制理论齿形;
     第二步,绘制放缩后的齿形;
     第三步,绘制线割齿形,主要是确定线丝的运动轨迹【目前,常用的慢走丝机床上都自动具有这个更能,这里只是要说明一个问题】。
  问题:第一步没有问题;第二步的放缩方法多采用变模数法解决,其实质和就是做了一个非标的齿轮,这个齿轮的齿形还是渐开线的。第三步,由于机床自动带有放电间隙的自动补偿功能,所以很多人不了解,但是这个很关键。第三步机床要自动补偿放电间隙,那么理论上说放电间隙一定时,线丝的轨迹就是第二步放缩后的齿形的等距线,是渐开线,因为渐开线的等距线还是渐开线。如附图所示。也就是说慢走丝机床线丝的运动轨迹还是渐开线。
二、斜齿轮
   斜齿轮由于螺旋角的存在不能采用线割加工,那么就要采用非标的滚刀加工电极,然后采用电极放电加工。由于电极采用的是滚刀加工,而且这个滚刀多是采用变模数法制作的非标滚刀,但是这个滚刀滚切出来的电极齿形依然是渐开线的。这时,到了第三步要放电了,根据直齿的第三步我们知道:放电间隙后的齿形还是渐开线的,且是渐开线的等距线+过渡曲线的等距线。这时采用的电极齿形依然是渐开线的,所以可以采用电极放电的方式来制作模具的型腔。
对于这个问题,这段时间在考虑计算一下二者的理论误差,如果有高手出来指导一下更好了!
*****************
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修正了以前的错误说法!
A11.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5月,应欧阳老师的邀请为原公司老板去参加“2008年小模数齿轮协会年会”所写的论文,后整理成PPT,为方便放映。
虽然这个ppt较原文精简了很多,但是还可以供感兴趣的同仁们参考一下。论文已经在年会论文集中发表了,现在把这个ppt发出来给大家pp!
01.jpg

塑齿模具设计制造技术.pdf

1.81 MB, 下载次数: 436, 下载积分: 齿轮币 -2 枚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一直在思考塑齿的精度问题。对于塑齿的精度问题,很多公司都是采用现有的齿轮检测设备进行检测和评定,但是这些设备都是根据金属齿轮进行检测的,是对金属齿轮进行检测评定的。但是这些设备是不是一定能使用塑料齿轮的评定就不好说了。举例为证:齿轮啮合仪(双啮仪),这个设备是很多公司都采用的齿轮检测设备,主要是评定全齿误差和单齿啮合误差的。在这个检测设备上有一个固定力使标准齿轮和被检齿轮实现无侧隙的啮合。这个力度是多少那?很多是采用200gf=1.96133N的力。问题就出现了:对于金属齿轮,这个力度的大小影响不大,但是这个力加到塑齿上就不一样了,塑齿这时要变形了,这时检测就出现问题了,也就是说这个检测数值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就值得思考了???
  对于塑齿精度问题,美国人说“好”与“不好”来评价,这个评价是个感觉的模糊词语。我的理解就是:塑齿精度不是一定要追求到几级几级,而是要重视实际的啮合效果。所以一味的追求塑齿精度是一个浪费时间与金钱的行为,注重啮合效果,采用适当的修形技术提高啮合效果应该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
一家之言,请高手指点!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内齿绘制的问题论坛上人提到的很少
我用UGGearwizard、Solidworks GearTrax和Roamx12.3三个软件绘制同一标准内齿,采用的是一个基本齿廓参数,但是绘制的齿形是有差异的。
其中UG绘制的和SW、Romax不同,SW和Romax绘制的是一样的。
主要的差异是齿根部分,UG的是一种曲线,而SW和Romax直接是渐开线。
问题是:这种差异的原理是什么?虽然齿根部分不影响啮合,但是想知道这种差异的原理!
内齿绘制01.jpg
内齿对比.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齿轮论坛

GMT+8, 2024-6-16 10:43 , Processed in 0.193627 second(s), 2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