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论坛 www.gearbbs.net

 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hyfjy
收起左侧

一齿差渐开线内啮合油泵的设计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101331 发表于 2015-6-26 15:40
你们以为能转,能啮合,就行吗?泵和减速机可是不一样的,要拿试验数据说话。

能啮合,仅说明在运动时具有平稳性,不一定是承载效率最高的阶段,但如果不能啮合,就不可能达到能承载油压,且效率很高,这种情况就超出了理论上的要求,曾经的试验证明,内啮合泵具有低噪音,较高的速度可适应性(从3000转到300转,油压的波动在可容忍的范围内,对于外啮合齿轮泵,就不太容易了),设计中表明,共轭是首先要做到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优化,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内啮合油泵。
发表于 2016-8-15 16: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创新!
发表于 2016-8-16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hyfjy 发表于 2016-8-15 08:14
能啮合,仅说明在运动时具有平稳性,不一定是承载效率最高的阶段,但如果不能啮合,就不可能达到能承载油 ...

现在量产了吗?效率和寿命如何?不知这油泵的压力是多少MPa?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脉动 小,给油平稳?应用在高精度的仪器或设备上吗?

 楼主| 发表于 2016-8-17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101331 发表于 2016-8-16 16:15
现在量产了吗?效率和寿命如何?不知这油泵的压力是多少MPa?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脉动 小,给油平稳?应 ...

把一件产品做精做透,理论上可能存在的疑问逐步解决,是设计人员的事,是否量产是企业老板的事,设计人员为老板服务,而做什么赚钱是老板考虑的。是否量产的问题不该问设计人员才是。
发表于 2016-8-19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hyfjy 发表于 2016-8-17 10:18
把一件产品做精做透,理论上可能存在的疑问逐步解决,是设计人员的事,是否量产是企业老板的事,设计人员 ...

可能我是老板。还是我想的太多了。
发表于 2016-8-30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设计过齿数较少的摆线机油泵 123.jpg ,楼主的设计我没有见过这样的实物,应是一种新的设计了。但以我过去对少齿数摆线泵的认识,我感觉这种设计的泵的流量与效率不会很高。因为,原来的摆线泵内外转子的所有齿在转动任何位置(相位)时都是接触密封的,也就是说每一个齿腔都是密封的,所以,在转动时每一个齿腔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才造成了进油与出油。而楼主的这种设计从晒出的模型来看,至少有几个齿槽是相通的,这样会不会造成出油的效率降低,如果真有这种泵的话,我认为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出油脉动小。本人对这种泵没有接触过,所以,还请行家指教。
发表于 2016-8-30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并顶一下,思考两个齿顶接触方式对內泄的影响,不知是存在间隙,还是需要过渡磨合。
发个最普通的内啮合齿轮泵 clb.bmp
发表于 2019-1-7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们这些粉长见识了
发表于 2019-2-14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您的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9-2-17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yanxudong 发表于 2016-8-30 14:54
学习并顶一下,思考两个齿顶接触方式对內泄的影响,不知是存在间隙,还是需要过渡磨合。
发个最普通的内啮 ...

渐开线啮合虽然有其优势,就是理论上渐开线的啮合是完全“光滑的啮合”,其高阶导数是连续的,但也就带来了人工进行渐开线加工是无法得到绝对准确的渐开线的,且渐开线齿廓受力后,其变形又是影响啮合的,利用渐开线,就必须给出啮合间隙,这样,用纯渐线线内啮合齿轮泵就产生了内漏,会严重影响产品的啮合质量,且位于齿顶,齿根处的啮合是无法像摆线那样做到始终封闭的,所以通常把渐开线内啮合齿轮泵做成把二个齿轮的齿顶换成用圆进行封闭,才能达到各密封腔的形成,达到设计的要求。故渐开线内齿轮泵的设计中就多出了“月芽板"这个结构形势。而一齿差渐开线内啮合为达到形成密封腔的目的,就必须参照摆线齿顶参与啮合的原理来设计,才能保证每个密封腔的形成,最终达到输出腔内液体的目的。毕竟月芽板结构是无法在一齿差中使用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齿轮论坛

GMT+8, 2024-5-4 08:00 , Processed in 0.211452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