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论坛 www.gearbbs.com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39|回复: 32
收起左侧

行星齿轮设计实例思路论证(希望各位大咖多多指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7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论坛上很少看到行星齿轮箱的实例讨论,即使书上有涉及,基本也是一些太阳齿数较大的理想齿数,但实际传动中,常会遇到太阳齿数为7或8的情况,并非书本上说的12-17之间的理想齿数,故抛砖引玉,希望设计同行,不吝指教:

讨论范例:设计一行星齿轮箱,太阳齿要求7或8,总传动比要求i=24,配普通碳刷电机(寿命200H),输入电压12V,输入功率36W,
电机空载转速6500转/min,额定负载转速4800转/min,请设计全金属行星齿轮箱。


(接下来我计划持续更新设计过程,欢迎高人指点)
 楼主| 发表于 2017-10-7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1 设计方案
根据i=24,选择两级NGW型串联式结构,两级行星轮个数均取Np=3,高速级太阳齿浮动,行星架浮动并与低速级浮动太阳齿铆压联接,以实现两级行星轮之间的负载均匀分配,高速级与低速级行星轮均用光轴与行星轮孔滑配均为静不定结构。
 楼主| 发表于 2017-10-7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2齿形及精度选择
考虑制作成本及刀具制作打样通用性,本次采用齿形角a=20度,齿顶高系数1.0,齿根高系数1.25,刀具齿顶圆角半径系数0.25的通用齿形,精度为太阳齿与行星齿国标6级(JGMA 3级),内齿7级(JGMA 4级);为提高齿轮承载能力,两级均采用角变位齿轮传动;预计外啮合角23.5度,内啮合角20.5度左右。
 楼主| 发表于 2017-10-8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3材料及材料性能选择
本想讨论下一级太阳齿用铜齿,其余用塑胶齿,但相关力学参数一时不方便查找(如有的朋友能否提供),设计方法类同;为方便计算,本设计太阳齿,行星齿使用易削铁SUS416(为降低噪音,个人认为太阳齿亦可采用H59或H62黄铜),表面热处理,硬度HRC36-42,表面接触应力与弯曲应力极限值分别取1000MP,300MP;内齿圈使用40Cr,整体调质热处理,表面硬度HRC20-23,表面接触应力与弯曲应力极限值分别取780MP,255MP
发表于 2017-10-8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uershiye 于 2017-10-8 18:24 编辑

2017-10-08-DIN 3993.png
DIN 3993-1 , 龆轮齿数不要小于 10 。
外啮合,对于基本齿廓是标准的,齿数 10 要么根切。要么齿顶变尖。
内啮合,内齿齿数最好也在 40 左右为宜。
数比 24 。一般 允许 3% 误差 。大概 23---25 之间。
从 内齿 32 到 49 都计算了一次 。
综合考虑 41--43--45 比较好 。
-----------------------
多看些规范 ,少些吉尼斯 。

 楼主| 发表于 2017-10-8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牛爷版主,我正想按照正常的论证方法,去推算齿轮的传动比分配及各级齿数配比,,没想到牛爷早做好了经验总结,我觉得把齿数设计成9齿,(实际上在具体产品中也经常碰到马达7齿,8齿)传动比6*4=24,比较符合实际需求,我想进一步设计变位系数及齿形参数,不知该部分能否在网上公开发表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17-10-8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4传动比分配
按第一级和第二级齿面接触强度相等的原则进行传动比分配,取入=1.3(个人觉得1.3比1.2好,第一级传动比尽量大,降低整体噪音),
行星轮个数NP1=NP2=3,太阳齿齿宽系数第一二级均取0.75,都一二级太阳齿与行星轮面接触强度相等,第一级行星轮架太阳轮架均浮动,精度6级,故第一级行星轮间载荷分配系数取1.1(分配不均匀,在我理解为动不平衡系数),第二级为只有太阳轮浮动,精度6级,故行星轮间载荷分配系数取1.05(动平衡稍好),对于NP=3硬齿面静不定结构,综合系数尽量取中偏小值KH1综合=KH2综合=2.0;综上所述,q=(3*0.75*1.1*2.0*1000*1000)/(3*0.75*1.05*2.0*1000*1000)=1.048;故q*入(3次方)=1.048*1.3*1.3*1.3=2.3 ,根据速比分配图可查i=24时对应P1=5,i1=1+p1=6,i2=i/i1=24/6=4; 第一级与第二级的传动比分别为6和4,亦与牛爷经验笔记十分吻合。
 楼主| 发表于 2017-10-8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5配齿数
因齿数较少,故需角变位配齿,减小齿轮根切,增加齿轮强度,防止齿根及齿顶运动干涉。
1)按牛爷及实际经验配齿太阳齿数初定ZA=9,按第一级传动比为6,算出内齿为ZB=9*(6-1)=45齿,由装配条件M=(9+45)/3=17(整数),满足要求,进一步求得行星ZC'=(ZB-ZA)/2=(45-9)/2=18,(可取ZC=17齿,然后进行角变位)
---------------------------------------------------------------------------------------------------------------------------------------
但本例想跟大家一起讨论ZA=8,或少见的ZA=7的极限情况,方法相同;
取ZA=8,ZB=40,M=16(整数满足要求),ZC'=16(可取ZC=15,然后进行角变位),但太阳齿与内齿成整数倍,问题很多,最好不用;
取ZA=7,ZB=35,M=14(整数满足要求),ZC'=14(可取ZC=13,然后进行角变位),但太阳齿与内齿成整数倍,后期问题多,最好不用;
-------------------------------------------------------------------------------------------------------------------------------------------
综上所述,因已知讨论要求太阳齿为7或8(同少数样品实物),本讨论中取ZA=8,进行新的齿数讨论,为避免齿轮太阳齿与内齿成整数倍关系,需要适当调整前面的传动比分配关系,方法类同,综合权衡,本次取ZA=8,ZB=43,ZC'=17.5(取ZC=17齿,然后进行角变位)进行后续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17-10-8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6初步确定齿轮参数
1)按齿面接触强度计算太阳齿分度圆直径;U=ZC/ZA=17/8=2.125,太阳轮传递的扭矩为T1=(9549*P)/(3*N)=(9549*0.036)/(3*4800)=0.0238725N*M,算式系数钢直齿取768,由公式算得太阳轮分度圆直径DA=768*根号三次方((0.0238725*1.5*1.1*2.0)/(0.75*1000*1000))*((2.125+1)/2.125)=4.121mm,
2)按弯曲强度初步计算模数
一般按行星齿计算模数,M=12.1*根号三次方((0.0238725*1.5*1.15*1.6*2.53)/(0.75*8*8*300))=0.2737mm,若取0.3,太阳齿的分度圆直径为DA=0.3*8=2.4,小于4.1221,故模数应增大至0.5-0.6左右,太阳齿分度圆直径为8*0.6=4.8,与前面的4.121比较接近,故暂按模数0.6进行接触和弯曲疲劳强度计算(0.5模比较勉强)

发表于 2017-10-8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uershiye 于 2017-10-8 21:44 编辑

关键是电机外径有多大 ?
看到你一句话是 准备用塑料 。如果外径允许 可以考虑 。也可以考虑用粉末的 。
按照 GB-T 3480-1997 公式 《19》 T=9549 P/n  
输入端 0.0716 N.m
输出端 1.71882 N.m,输出端也可以适当增加行星轮个数 ,例如 4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齿轮论坛

GMT+8, 2025-5-4 19:27 , Processed in 0.876867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