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论坛 www.gearbbs.com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zxqwhv
收起左侧

求助:跨棒距公差怎样设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大家的回复,我也经过了几天的思考,现在把自己的体会和想到的办法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1.大家说的都没错,但我们在实际的生产中,是需要尽快的拿出指导性的结论指导现场加工的。所以,直接给出公差的具体设定办法和数值,才是我们真正要讨论的。
2.齿厚公差和公法线公差,是可以参考的,和跨棒距比较,前者是渐开线的法向,后者是齿轮的径向,肯定是有直接的换算关系的,关键是怎样具体来换算。
3.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比如公法线基本尺寸是100,跨棒距基本尺寸是180,公法线的公差是-0.12和-0.25(上差和下差)。那么我们怎样来确定跨棒距的公差呢?
我理解为,这就是要将渐开线法向的数值,换算成齿轮的径向数值的问题。
我想,当我们在滚齿进刀的时候,是根据公法线的差值,来给出滚刀径向进给量的(机床要输入的是径向进给量)。这个原理,就接近我所提出的问题。也就是法向和径向换算的问题。手册上是有公式的(不要怪我总提手册,因为它是我们做事的依据和标准,必须执行,然后才能进行经验的调整)。滚刀的径向进给量Δh=公法线余量Δw/2*SINα(可查阅齿轮加工手册),当α=20°时,Δh=1.462Δw。也就是二者是1.462倍的关系。(其实这种几何的转换计算大家有能力也可以自己推导,我只是引用手册的公式)
好了,先设定跨棒距上偏差,如前面的例子,基本偏差是0.12,0.12*1.462=0.175;公法线公差0.25-0.12=0.13,0.13*1.462=0.19,下偏差可以求出是0.175+0.19=0.365,当然都是负号。
所以,如果公法线公差是-0.12/-0.25,则跨棒距的公差应该是-0.175/-0.365.
4. 这便是我的推导过程,按这个方法很容易根据公法线公差计算出跨棒距的公差。不知道有没有错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点评

能***邮箱给huijind@163.com吗  发表于 2017-6-19 10:48
发表于 2017-6-18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7楼的帖子
按10楼所述,楼主应该可以计算所设计齿轮副的最小侧隙了。
按机械设计手册的跨棒距计算公式,不能很方便的确定跨棒距的偏差与侧隙的计算关系。
摘录机械手册跨棒距公式:invαM=invα±dp/mzcosα±π/2z+2xtanα/z (注:因书写的困难±应改写为将号与号上下方向对换)将跨棒距公式改写如下:invαM=invα+dp/mzcosα-π/2+s/D (注:外齿轮副计算公式)
                                      invαM=invα-dp/mzcosα+π/2+s/D (注:内齿轮副计算公式)
s-分度圆弧齿厚,计入上偏差,就是弧齿厚最大值,带入弧齿厚最大值计算跨棒距最大值。就有了跨棒距上偏差了。
按弧齿厚最大值所计算的最小侧隙,是否符合按10楼所提供的最小侧隙。
发表于 2017-6-18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7楼的最后一个帖子
根据齿轮副的工作要求,计算确定了最小侧隙。
设计者综合侧隙要求和工艺水平,确定齿轮的制造精度。再按GD10095的齿厚偏差,查取齿厚上、下偏差值,计算出最小、最大弧齿厚。即可计算跨棒距的偏差了。
因是你主观选择的GB10095所提供的某项偏差,是否满足所设计齿轮副侧隙要求,就需要反复进行查表、计算。直到所选齿厚偏差能达到齿轮副侧隙的要求。
也可以将此反复的计算采用较先进的计算方法
给楼主帖子的回复到此。本回复已经超过楼主的范围了。也就是说,跨棒距偏差是根据齿轮副侧隙的需求所确定的。不是随意设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6-20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huijind耐心的解答,我需要花时间学习和理解你的观点。非常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齿轮论坛 www.gearbbs.com

GMT+8, 2025-5-15 03:55 , Processed in 0.18008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