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论坛 www.gearbbs.net

 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0634|回复: 67
收起左侧

【分享】奇数齿跨棒距测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29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hzy 于 2019-10-31 09:59 编辑

       【分享】跟踪18载,终于有定论

奇数齿跨棒距历险记

前言:各种带齿螺旋面零件(诸如齿轮、蜗杆、螺纹、花键)在机械零件中得到广泛应用。跨棒测齿厚也得到普遍应用。然而,奇数齿螺旋面零件的跨棒距M值的计算一直被人们忽视。均参照直齿轮公式。早在1965年我厂测绘指挥仪(机电计算机)时,就遇到了奇数齿,少齿数,大螺旋角齿轮的跨棒测量这个难题。中一个齿轮,模数mn=0.6齿数7,螺旋角76°,M值计算值与样品实测尺寸差半个多毫米。测量时,一人一个结果。最后,只能将的样机齿轮的实测M值作为图纸尺寸。验收时,该齿轮也由专人负责。是军 品,谁也不敢马虎。今后自行设计时,图纸的M值尺寸从哪儿来?这就启动了对这个课题的研究。

       在我的《齿轮与蜗杆M值计算》一书(国防工业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中,从力的平衡条件出发,提倡奇数齿,用奇数棒,偶数齿用偶数棒。对于螺旋齿轮,由于齿宽原因不能用三根棒来测量,只好一根棒来测量。可在平台上用心轴顶起来测量。也可以外圆定位(并考虑外圆误差补偿)。可是军工厂就是这样认死理——按书本公式,于是我就开始业余研究双棒测量奇数齿的问题,不久就得到了近似公式。但近似M值要得到军工厂总工程师认可,是很难的。后来我就根据朋友建议,在76年的产品设计中用上了少齿数奇数齿大螺旋角齿轮,让其在滚齿加工时卡在生产线上。以引起厂里重视。这一天终于来了,滚齿工人为怕报废,不认图纸的M值。只认吃刀深。停工不干了。厂里这才决定派技术科长,室主任和我一起走访郑州机械研究所,去后反而给他们上了一课,空手而归。经过不断探索,后来终于完成了“齿轮、蜗杆、螺纹M值通用公式探讨”一文(刊载于198011月六机部六0一所造船技革报齿轮专辑(三)(全文2万多字),从理论上彻底解决了奇数齿螺旋齿轮的跨棒距计算问题。

       由于我的许多研究成果无法得到外界承认,例如法向直廓蜗杆的齿形曲线问题,轴向齿形是凹还是凸的问题,曾带着模型直奔北京情报所,希望在《机械工程手册》重编时把错误改过来,编辑组负责人叶克明先生倒是把原稿拿出来给我看,当听我说法向直廓蜗杆轴截面应当是凹的,希望能把它改过来时,他不乐意了,表示,这是专家教授写的,怎么能改呢?就这样,终于把我不希望看到的错误留下了,成为历史的见证。不过,也有认真开明的人,国家标准局机械处王丙杨处长,就值得一提。同样是法向直廓蜗杆的问题。我问王处长,齿轮名词术语国家标准审定稿已到你这里待批。如有重要错误,是否还可以补救?他明确表示,如果有重要原则问题,真的错了,还是可以改的。他认真听完我的讲解,并看了我特制的铝模型后,介绍我与机械院林庆元先生商讨。在林庆元家我们讨论了好几天。最终像把微分几何这只老虎从我的齿轮啮合理论中赶跑一样,法向直廓蜗杆就是延伸渐开线蜗杆,这一错误从我国的齿轮名词术语国家标准中也被赶跑了。也就是说,延伸渐开线蜗杆是不存在的。还有许多问题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各种学术讨论会,可以互通信息,很难开展认真讨论,有目共睹。我再也不抱希望了。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早日为国家建设发挥作用。我提出了“把专家教授请进来共商齿轮大事”的大胆设想。这一想法的到了中船总公司(原六机部)的大力支持。并在1983年得到了落实。“齿轮几何量计算与测量技术”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鉴定会列入了计划。也得到了全国各地专家教授们的热情支持
专家教授们根据内容需要,提出了一周会期的建议:就这样,一次别开生面的鉴定会于198310月在邯郸揭开了序幕,这次会议除了专家级别高,分布广,一周的会期谁也没有听到过吧。更难得的是他们没有收到一分钱的签字费讨论的认真,现在再也不可能看到了。在会议纪要上写着“这是一次鉴定会,也是一次学术讨论会”。使我终生难忘。哈工大,上海交大,上海工业大学,浙大,合肥工业大学、太原工学院,大连工学院、 成都工具所等名牌大学、研究所及齿轮专业厂家30多位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著名齿轮专家陈志新、黄潼年、张希康、叶显楢、丁爵曾,郭克强等都出席了鉴定会。下面摘要有关M值计算部分:

齿轮、蜗杆、螺纹M值通用公式探讨”一文中所得出的
1)螺旋角>45°测值有极大值(2)螺旋角在45°附近没有极值,不能用双棒测量及(3)螺旋角<45°测值有极小值
3点结论是正确的,解决了大螺旋角奇数齿齿轮、蜗杆、螺纹双棒测量M值计算问题,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gongshi.jpg

结束语:上述公式适用于带螺旋面的各种齿形的奇数齿齿轮、蜗杆、螺纹、花键的跨棒测量距计算。
补充说明传统的奇数齿双棒跨棒距Msc=2RM×COS(π/2/z)+dp 误差到底如何分布?
          (1)螺旋角βM>45°时Msc值偏小,
          (2)螺旋角βM<45°时Msc值偏大
             上例Msc=66.92565 而实际Ms=66.83312 偏大0.09253
       希望网友们用自己产品齿轮去体验一下,并把您的心得网友分享,共同把这个错误的公式纠正过来。 这里还要提醒大家,测量时 千 分尺与齿轮轴线是自然倾斜的。并且βM>45°时为极大值,βM<45°时为极小值。注意“拐点”这个测试人员的术语,也就是在拐点处读数。

发表于 2019-10-29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洪老先生分享。
发表于 2019-10-30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洪老分享.数学模型是空间两直线的最小距离计算,一根直线锁定,另一根是活的.不知可否这样理解?



发表于 2019-10-30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教授,例子中没有看到分圆齿厚和分圆螺旋角的尺寸。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0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并非那么简单,我是在两跨棒受公法线千分尺两平行平面约束条件下,建立RM与θ的方程式,然后求一阶,二阶导数后得到双棒M值,您的思路也有一定道理,可以推导一下,也可能会得到一致的结果,如果能推导出跟我及李特文大师不一样的结果,那就更好了,又可以多一种解了!把论坛11年前就讨论过,但没有结论,而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彻底解决!相互学习吧!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0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4楼,你说的这些问题,都是在求圆棒中心到齿轮轴线距RM过程前的普通问题,d求得RM后才有条件讨论双棒测量问题
发表于 2019-10-30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开眼界了
发表于 2019-10-31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的计算方法很独特。我们都是按我下面的方法计算的,这也是论坛中一位版主的论文中提到的方法,用公法线千分尺量棒距。见下图是否与先生一样呢?
001.jpg

点评

hzy
三棒与两棒不能通用,是错误的(测量力不平衡)。你的例子双棒Ms=54.966,与55.192差0.227,是不能容许的吧。查看上一次(2008)大讨论时也有人提出把球粘在千分尺上。想法是好的,容易吗?  发表于 2019-10-31 19:52
发表于 2019-11-1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球的跨距应是最小的,并且计算也是没有什么疑意的,多少年一直都在用,没想到版主的两棒距比之还小,真是疑惑了。

点评

hzy
补充一个更令人不解的"过去一直在用没问题"的例子:太原某军工厂,一手榴弹大小的梯形螺纹柱,其齿厚误差超过苏联图纸6倍,20多年均未发现,直到1978年才被发现,你说怪不怪!  发表于 2019-11-2 08:11
hzy
您的跨球距只比我的跨棒距大0.0835,加上公差总是负的,所以一般装配不会有什么问题,帖子***的公式的,是1983年鉴定会全国专家认可的,没啥好疑惑的。过去“一直在用”不等于没问题。传统理论中这样的事太多了。  发表于 2019-11-1 12:05
发表于 2019-11-9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您的帖子让我受益匪浅,谢谢洪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齿轮论坛

GMT+8, 2024-4-27 02:34 , Processed in 0.227422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