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论坛 www.gearbbs.com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42|回复: 8
收起左侧

如何确定齿轮副啮合侧隙?不是单纯的几何计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keplerfang 于 2012-7-2 16:35 编辑

请教各位大侠,关于侧隙计算的理论依据和基础经验。

举例说最简单的渐开线圆柱直齿轮副啮合侧隙的确定。

是根据手册或者其他参考资料的经验公式计算呢?还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数据给定?

齿轮副侧隙的作用主要是补偿温升和保证润滑良好。

不同工况不同材料不同润滑条件下,别人的经验公式是否适用,怎么确定各个系数?
国内外各个标准推荐侧隙值是否满足具体设计要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顶一下,根据工厂实际生产经验,以及测绘国外同类设备的经验。各种版本的最小侧隙计算方法都未必精准。所以发起讨论。竟然没有回应?

还是帖子里的疑问,不同工况不同材料不同润滑条件下,别人的经验公式是否适用,怎么确定各个系数?国内外各个标准推荐侧隙值是否满足具体设计要求?

做研究的朋友应该基于统计,基于试验,基于数据。作个文或许是个成果。
发表于 2012-7-2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侧隙的讨论,论坛里已有很多,你可以在论坛里搜搜,另外,根据个人感觉,侧隙最好参看DIN 3967-1978侧隙 齿厚偏差及齿厚公差,权威性,中文版下载链接:https://www.gearbbs.com/thread-107283-1-1.html,对学习侧隙肯定很有帮助

点评

请大侠仔细看贴,日标,AGMA,BS,DIN我都有,也看过几篇论文(国内论文简直都是在抄袭),主要是针对生产实践,因为生产实践过程中测试过瑞士的同类设备,侧隙要比参照标准和手册计算或者选定的数据要小很多  发表于 2012-7-2 16:1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侠仔细看贴,日标,AGMA,BS,DIN我都有,也看过几篇论文(国内论文简直都是在抄袭),主要是针对生产实践,因为生产实践过程中测试过瑞士的同类设备,侧隙要比参照标准和手册计算或者选定的数据要小很多
发表于 2012-7-3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侧隙的选取比较复杂。比如像有精度要求的精密减速机,要求的侧隙(回差)很小,3、5丝的都有。还有印刷机械,侧隙都比较小。没有精度要求的,只传递运动的机械,如汽车、工程机械,侧隙可以大一些,可以达到1mm以上。有正反转的机器,要求侧隙小一些,防止正反转时冲击太大。还和材料有关,如塑料齿轮,本身精度不高,10级11级,再加上对温度膨胀,防止卡死,因此侧隙也比较大。
侧隙的计算,也是很麻烦的,但有软件和计算机也方便多了。有需要的,我可帮着计算。
 楼主| 发表于 2012-7-3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qdtruck 发表于 2012-7-3 16:58
侧隙的选取比较复杂。比如像有精度要求的精密减速机,要求的侧隙(回差)很小,3、5丝的都有。还有印刷机械 ...

谢谢版主指教。计算这个事情,不敢劳烦您啦,基本工作还是要靠自己来完成。个人感觉有些东西可能涉及到技术保密了,有些公司很可能不是按标准和手册或者公开的推荐算法计算的结果作为最终设计参数,有可能是依据他们自己的规范和自己的经验数据来的。毕竟标准都已经发布了那么些年头了,更何况现在的技术水平。
 楼主| 发表于 2012-7-3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我的帖子主题表述不清,抱歉!
侧隙变动量计算不是本帖讨论的重点,这个纯粹是为了满足制造要求的几何计算。
侧隙变动,最后反映到齿厚偏差或者公法线长度变动。制造过程中通过保证齿厚偏差或者公法线变动保证最终的啮合侧隙符合设计要求。
但是我想搞清楚的是,最小侧隙或者最大侧隙是怎么得来的?依据?计算方法的适用性?经验数据的可靠性?
发表于 2012-7-4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学习  希望牛人 讲解一下!
发表于 2012-7-4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不错,大家快来顶起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齿轮论坛 www.gearbbs.com

GMT+8, 2025-5-10 13:21 , Processed in 0.168575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