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论坛 www.gearbbs.net

 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2168|回复: 26
收起左侧

终级非圆齿—粉碎现代非圆齿发展的枷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3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
       关于非圆齿的发展历史,作为“飞猿”派的兄弟都应该略知一二,在这儿就无需我赘言。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和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日益普及,使得非圆齿的设计、加工相对容易许多,以至于这段时间被认为是非圆齿发展的青春期。经过二三十年的“青春期”发展,非圆齿虽然取得了一些长足的进步,但并没能如愿地成长成巨人,让非圆齿在工业中的应用得以广泛普及。
       是什么原因制约了现代非圆齿的发展,导致“飞猿”界门庭冷落、人丁不旺,难以发扬光大呢?经过半年多在“飞猿”界的参观、学习,老夫认为以下两点是其主要缘由所在:
一、非圆齿节曲线设计的局限性。
非圆齿发展至今,在节曲线的设计上,不外乎仍旧是椭圆、高阶椭圆、对数曲线等特定的方程曲线,而不能是根据任意主动轮外形、阶数、从动轮阶数、中心距、转角关系曲线、传动比曲线等已知条件推出的自由曲线,从而使非圆齿的非等速传动特点,在工业设计时,受到限制。
二、非圆齿加工的局限性
前些年,非圆齿的加工仅限于数控滚齿机、数控插齿机,由于加工设备十分昂贵,非圆齿的加工未能普及。近年来,随着大家对非圆齿的深入研究,许多“飞猿”派高手,诸如:nj++zsj219548824305charlie_hsl、、、等,已能随心所欲地绘制某些特点非圆齿的齿廓曲线及过渡曲线,使得非圆齿的加工方法得以扩展。但对自由节曲线非圆齿的加工数控滚齿机、数控插齿机无法实现;而在齿廓曲线、过渡曲线的绘制上,也鲜有人迹。所以,就现有的加工工艺,只能停留在对已知方程节曲线非圆齿上。
       为破解笼罩在“飞猿”界的两道魔障,这些天老夫我闭关修炼,茶不思、饭不想,头发都熬黑了,终于练就了这招“终级非圆齿”神功,下面演示一遍,以供界内人士切磋!
一、自由节曲线设计
1、  已知转角关系曲线、中心距,求主动轮、从动轮节曲线
1)、绘制转角关系曲线(fi1fi2
1-1-1.JPG
2)、由转角关系曲线推导出其导数曲线(deri
1-1-2.JPG
3)、由导数曲线推出主动轮节曲线半径变化曲线(r1
x=t*fi1
y=a/(1+10/evalgraph("deri",x))
z=0
1-1-3.JPG
4)、绘制主动轮节曲线
theta=t*fi1
r=evalgraph("r1",theta)-dr
z=0
1-1-4.JPG
5)、绘制从动轮节曲线
r=a-evalgraph("r1",t*fi1)+dr
theta=180-evalgraph("fi1fi2",t*fi1)
z=0
1-1-5.JPG
6)、分析
主动轮、从动轮节曲线长度误差0.0009
1-1.gif
2、  已知传动比曲线、中心距,求主动轮、从动轮节曲线
1)、绘制传动比曲线(i12
1-2-1.JPG
2)、推算主动轮节曲线半径变化曲线
x=fi1*t
y=a/(1+evalgraph("i12",x/10))
z=0
1-2-2.JPG
3)、绘制主动轮节曲线
theta=t*fi1
r=evalgraph("r1",theta)-dr
z=0
1-2-3.JPG
4)、由传动比曲线推导出转角关系曲线(fi2
1-2-4.JPG
5)、绘制从动轮节曲线
r=a-evalgraph("r1",t*fi1)+dr
theta=180-evalgraph("fi2",t*fi1)
z=0
1-2-5.JPG
6)、分析
1-2.gif
3、  已知主动轮节曲线、中心距,求从动轮节曲线
1)、绘制主动轮节曲线
1-3-1.JPG
2)、推导主动轮节曲线半径变化曲线(r1
1-3-2.JPG
3)、再推导出传动比的倒数曲线
x=fi1*t
y=10*(evalgraph("r1",x)-dr)/(a-evalgraph("r1",x)+dr)
z=0
1-3-3.JPG
4)、在推导出转角关系曲线(fi2
1-3-4.JPG
5)、绘制从动轮节曲线
r=a-evalgraph("r1",t*fi1)+dr
theta=180-evalgraph("fi2",t*fi1)
z=0
1-3-5.JPG
6)、分析
1-3.gif
1-4-1-1.JPG
1-4-1-2.JPG
1-4-2-1.JPG
1-4-2-2.JPG
1-4-2-3.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02.gif
01.gif
watch-1.gif
2-6-1.gif
2-6-2.gif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8-23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4、
调整
1)、通过微调主动轮半径变化值,来调整主动轮节曲线长度,以满足模数、齿数的取整要求。
如下图,原主动轮节曲线长度为39.5017
1-4-1-1.JPG
为使长度符合模数=1、齿数=13的要求L=1*13*pi=40.8407
通过输入相应参数调整节曲线长度
1-4-1-2.JPG
2)、通过调整中心距,来满足从动轮的单阶转角要求。
如下图,原从动轮单阶转角是70.3637
1-4-2-1.JPG
为满足从动轮一周6阶,即单阶转角为60
输入相应参数,加以调整
1-4-2-2.JPG
如设定从动轮为3阶,即单阶转角为120
输入相应参数,得出下图
1-4-2-3.JPG
二、自由节曲线齿廓、过渡曲线的绘制
1、
根据以上自由节曲线的设计方法,绘制自由节曲线
theta=t*fi1
r=evalgraph("r1",theta)-dr
z=0
2-1.JPG
2、
绘制节曲线的渐屈线
2-2.JPG
3、
绘制范成齿条齿廓
2-3.JPG
4、
计算绘制包络齿廓曲线及过渡曲线
2-4.JPG
5、
主动轮实体生成
输入中心距、单阶转角、压力角、齿根高系数、齿顶高系数、变位系数、刀尖半径等参数,生成实体
2-5.JPG
6、
从动轮实体生成
同样输入参数生成实体
2-6.JPG
7、
齿轮副啮合验证
2-6-1.gif
2-6-2.gif
总结
在“非圆”界混了大半年,初次接触,觉得这玩意儿还有点玄,但现在已经没啥玩头了,所以决定隐退江湖,临行前告诫本派帮主及各位长老、高手,立足江湖不能只是花拳绣腿,更不能不懂装懂、故弄玄虚,见多识广、知识雍博固然可贵,但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不是用以浮夸炫耀,学以致用方才是最高境界;为啥咱们如今的中国,饱读经书的学院派学者不乏其人,而真正能应用知识的创造者却寥寥无几(近百年来,无一项得以广泛应用的发明创造来自中国),望各位有志于发展非圆齿事业的有志之士,脚踏实地、戒骄戒躁从实际出发,真正为非圆齿的普及应用做点实事。
行了!就这么着吧!白白啦各位。。。。。。
再向大家汇报以下,前两天用慢走丝线割工艺,割了两个三阶椭圆齿(模数1.563齿),啮合精度为单齿12.2μ(iso8级),全齿19.8μ(iso6级),大伙儿不妨考虑一下,用齿轮副的啮合来评价非圆齿的精度是否可行(目前对非圆齿的精度检测依旧是空白)?
01.gif
02.gif
发表于 2010-8-23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48824305 于 2010-8-23 16:14 编辑

确实水平高!

另外,我的程序可设计任意曲线的非圆齿轮.
发表于 2010-8-23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楼主:由转角关系曲线推导出其导数曲线,
这个是直接在PROE里面做的还是借助其他软件做的
发表于 2010-8-30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内凹得很厉害的地方的齿廓是怎么生成的?解析法? 还是用匈牙利那个学者的方法?在曲率改变处用齿条作加运算? 再请教下如果用插齿模拟加工,在内凹的厉害的地方插得了吗
发表于 2011-1-5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高人啊,中国有希望了。
发表于 2011-1-6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功夫上成,不服不行。

玩技术到后来,离不开数学和计算机软件。我们的数控滚齿也是如此。

任意曲线的滚齿几乎难以实现,然而我们正在研制新的技术,先搞定
内齿轮,再搞定非圆。期待不久的将来,任意节曲线都可以用滚齿机。
届时会留接口供您这样的大侠把玩。




点评

任意曲线的滚齿是可以实现的,内齿轮我搞定了,非圆齿轮我搞定了. 任意节曲线都可以用滚齿机. 一切都搞定了,你们说,几个霸着茅坎把拉屎的小院士怎会是我的对手?!  发表于 2011-1-6 18:40
发表于 2011-1-6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性性很强呀,不过貌似范例的齿有根切哟,是不是模数大了?
发表于 2012-1-13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想知道小齿轮好搞有没有搞大齿轮的,比如说MN=5~6,Z=66~110的,
发表于 2012-4-4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二三十年的“青春期”发展,非圆齿虽然取得了一些长足的进步,但并没能如愿地成长成巨人,让非圆齿在工业中的应用得以广泛普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齿轮论坛

GMT+8, 2024-4-23 14:37 , Processed in 0.217082 second(s), 1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